张建平:书韵青瓷里的艺术人生

作者:内容来源处州晚报创建部门:发布时间:2021-06-21浏览次数:4400

【人物简介】 张建平:陶瓷教授、艺术教授(国家二级)、中国青瓷学院首席专家、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校党委副书记,后来跨界青瓷,评上陶瓷教授。他的“书韵青瓷”融诗文书画青瓷为一体,笔走龙蛇间“以意呈象,以象造型”。

    从体育老师到行政官员再到青瓷教授,66岁的张建平多次“跨界”,临退休之际,他的目光锁定在了青瓷创作上,开创了“书韵青瓷”之先河。

 一座长90厘米、高80厘米左右的“山”字造型青瓷边上依偎着一个高达50厘米、直径28厘米左右的现代罐状器型青瓷,与其他青瓷不同的是,眼前这两件青瓷艺术品“身上”,龙飞凤舞地镌刻着作者的书法作品。日前,“书韵青瓷第一人”张建平为抗疫制作的最新作品《高山仰止》《誉满天下》在丽水学院青瓷艺术馆正式亮相,惊艳四方。

“我的人生经历一波三折,体育、行政、艺术,其中体育是我的爱好,行政是我的工作,青瓷是我的归宿。”从体育老师到行政官员再到青瓷教授,66岁的张建平多次“跨界”,临退休之际,他的目光锁定在了青瓷创作上。本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张建平,将书画艺术与青瓷艺术相融,创“书韵青瓷”之先河。

 书韵入瓷的跨界尝试

身材魁梧,一头长发,眼前的张建平,颇有艺术家的气质。

张建平毕业于杭州大学体育系,是校篮球队的种子选手。毕业后,分配到龙泉当体育老师。没多久,张建平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界”——从体育老师转型成了当地教育局的一名公务员。此后,在行政领域,张建平从龙泉到松阳又到丽水,曾任丽水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如果说第一次跨界是个偶然,那么从行政领导跨界成为艺术家,对张建平来说,更像是一种必然。“练书法和做青瓷都是出自我心中的那份喜欢。”

在张建平的记忆里,书法创作萌芽自童年。“小时候到外婆家玩,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去村中‘土秀才’家翻阅‘闲书’、观摩字帖。记得当时看的是草书的字帖,觉得字体笔走龙蛇,气韵生动,如获至宝。我每次看得很认真,几乎把每个字都印到了脑子里。”小时候的经历,让他从一开始,便喜欢上了书法。张建平调任原松阳师范校长后,开始系统学习书法,起初大家都认为只是领导意气,一时兴起,哪知道一头扎下去就是几十年。

对于青瓷,张建平的感情更为深厚。他生在龙泉,长在龙泉,与龙泉的青山绿水相对,对青瓷自小耳濡目染,凝结了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龙泉的工作是龙泉书协主席,此时与民间艺人有广泛接触。当年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所长毛正聪授意我在青瓷盆上刻字,留下‘鸿鹄之志足下始’印记。那时我就惊喜发现,书法与青瓷可以这样完美的结合。”张建平回忆,2004年,他到丽水学院工作后,还担任了丽水学院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和龙泉青瓷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以及承担青瓷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

2007年,张建平率队赴景德镇考察,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聘张建平为该校硕士生导师,张建平第一次在白泥胎上挥亳泼墨,留下了白瓷书法作品。景陶之行,引燃了张建平心中沉淀已久的青瓷艺术火花,书法入瓷由此肇始,并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之路。

墨前瓷中的艺术顿悟

龙泉青瓷厚釉特点,釉下刻划视察效果不明显,使得民间艺人很难在这上面有所作为。“纵观我们中华文明史,无论是一块瓦当,一张拓片,一封信札,还是一副散香墨作,只要它们夹杂着数行,乃至数个文字,就能身价倍长,备受藏家喜爱。因此,如能将书法元素巧妙融入青瓷之中,那将极大丰富青瓷文化内涵和提升艺术品位。鉴于这样的思考和认知,我更坚定了坚持走书法与青瓷结合发展方向的研究之路。”

艺术的顿悟是泥下,是墨前,是瓷中。2008年年初,张建平在龙泉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开始实践他的想法。

龙泉青瓷胎薄釉厚,泥胎上刻字易碎易裂,烧成难度也很大,一般青瓷作品烧成率低于百分之三十,刻字以后,还会增加变型、缩釉、开裂等现象,成品率更低,初始阶段,几乎没有完好的作品烧成。经过几千上万次的试验,张建平团队摸索出了凸雕的装饰技法,融书法与釉色为一体,既避免了“玉存瑕疵”现象,又符合青瓷的厚釉工艺,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在传承与仿古的基础上,在釉色与设计装饰上,都有许多新突破,获得了业内大咖的点赞,专利、荣誉纷涌而至。

梦笔生花里的经世致用

在张建平的眼中,自己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书法和青瓷的融合,更是带有“经世致用”现实意义的“梦笔生花”。

张建平的代表作《瓯江源》,沿口一百余字,书丹阳雕。洗内国画镌刻,山蟹戏水,厚釉之下,宛如盛着一汪清水,在“第三届世界艺术陶瓷设计大奖赛”上,这件作品经专家评审团评审,被评选为“视觉艺术金奖”,排列第一。代表作《龙师火帝》作为龙泉青瓷创新代表作选送联合国总部展出,作品以自然界中的山石与生物为意向,表现了原始森林生态环境水土相融、火土相生的意念,或呈天涯坠石绝壁之势,或呈鸿飞兽骇鸾舞蛇惊之态,或呈千年古树枯木逢春之形,表达了张建平对中国哲学的思索。此外,代表作《有容乃大》紧扣“容”字,取石榴型为主体,沿口平展,篆刻装饰,字内积釉,作品被选为龙泉青瓷首发上市之作,被美国哈佛大学永久收藏。

这样的理念一脉相承。在最新作《高山仰止》中,张建平被当时“三山震压”的抗疫故事所感动,创新创作了“山”字型的青瓷,并镌刻了自己的七律《降瘟神》,其中“山”顶以龙头为形,表达了战疫的决心。另一个新作《誉满天下》则镌刻了张建平一蹴而就的《抗疫记》(附后),饱含了张建平在疫情肆虐期间的感受。

这些年来,张建平对艺术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青瓷创新的实践证明,艺术创作要有文化底蕴,谁能将自己潜意识文化表现出来,谁就能掌握艺术这一能量之法宝。所以,我人生中有两个非常有意义的事, 提出了丽水学院‘明德笃行’的校训,另外一件就是创立了‘书韵青瓷’。”张建平这样评价自己。



抗疫赋

新冠肆虐江城险,迷漫阴霾万户忧。

四检三防行政令,十规九戒禁车舟。

白衣赴楚舍生死,朝野逆行救荊州。

仰望三山镇沴孽,举国济世誉千秋。

   鼠年伊始,瘟疫突临。闭云冷月,全民急控。三山镇妖,万众擒魔。仁者中华,举国同幸。值此之际,余作“抗疫赋”,制“高山仰止”瓷一尊。诗词书丹,瓷歌民心。

                                                                     庚子年三月初九

                                                                     张建平散心随笔

抗疫记

 庚子之春,荆州流疫,来势凶猛,神州告急。一时阴云迷漫,遮天蔽月,朝野震动,举国揪心。危难之际,京师昭昭,果断号召,居家闭户,万人空巷。政令一出,封城堵道,病源熔断。白衣争先,战书如云,别妻辞夫,义无反顾。壮哉,数万医护驰援险地,舍生忘死,救助危情。神哉,十天建火神雷神两院,誓与死神争夺时光。不是战争,胜似战争,万众同频,共抗瘟寇。时有八四高龄院士钟南山,耄耋之躯,临危受命,出征武汉;巾帼老英雄,七十有三李兰娟,再领精锐,击鼓疆场。举国一心,众志成城。布衣商旅,争相解囊。邦交友国献物捐资,赞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当此时,党员表率,百姓奋勇,凝心发力,惊天动地,终将瘟神降服。历经数月,大疫得治,山河无恙,迎来万里阳光。虽有几个苍蝇嗡嗡,污我中华,难损仁义之邦。泱泱大国,虚怀若谷,不计前嫌,慷慨解囊。友好邦国,携手抗疫,经验分享,物资馈赠,专家驰援,救助异族于危难。悬壶济世,五洲受惠,华夏风范,誉满天下!

 逆行之士,凯旋而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国模式举世认同,中国速度史无前例,中国力量环宇震憾。余感慨之至、振奋之至。特作诗一首,並制瓷艺一尊,以此为记。

                                                       庚子年三月初九于古处州白云山下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