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工作报告

作者:创建部门: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0-10-27浏览次数:525

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报告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第二十三条和《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的要求,校学术委员会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对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对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职情况进行总结,经全体学术委员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通过,经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

一、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

2017年是丽水学院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硕士学位点培育建设工作的夯基之年。学校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适应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内涵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校各项学术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丽水学院教学质量名列全国第344位,浙江省第17位;教师水平名列浙江省第11位;毕业生质量名列浙江省第20位。综合实力排名较2016年提升了95位。

1.强化学科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队伍、强化应用性学科发展,凝练学科方向,注重科技创新,建设学科平台,强化学科管理,开展兼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民族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应用数学、口腔医学等5个省一流学科建设,确定培育应用经济学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和智能检测与控制等4个新兴交叉特色学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体系布局基本完成。2017年,各在建省一流学科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2篇,出版专著10部,专利发明36项,获省部级以上课题35项。生态学学科获丽水市级和浙江省级科技进步奖各二项。各学科均完成建设期满目标任务值达50%以上,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学科优势与特色逐渐显现。表现较突出的学科有:民族学学科获立国家社科基金2项;数学学科18篇质量较高论文被SCI收录,其中TOP期刊4篇,中国科学1篇,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占当年全校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50%;生态学除获4个奖项外,25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TOP期刊发表7篇。

聚焦学科方向,学科平台、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国家民委“华东地区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省部级社科平台取得零的突破。浙江省2011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及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丽水中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纪念周总理指示恢复历史名窑60周年暨中国青瓷复兴研讨会,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华侨学院获批市社科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位点培育工作积极推进。积极开展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成功列入《浙江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2017-2020)》,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硕士点培育和下一轮申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入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先后与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正式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兼职硕士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兼职硕士生导师43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

2.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召开了首次科研工作大会,编制“1+X”科研新政,出台了《丽水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科研考核与业绩计算办法》等系列科研制度。

科学研究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项,中国青瓷学院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1项,实现学校艺术类国家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017年纵向项目总计经费1010余万元,年度到账纵向经费1244余万元,均创学校历史新高。2017年,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503篇,出版学术著作31部。各类科研获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主持4项,参与2项)。发明专利54项。

2017年,在研横向课题181项,到帐经费达1730余万元;科技成果转化22项,转化金额20.7万元;12份建言获得中央、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和采纳。与省地质勘探局、省第七地质大队、丽水市国土及共建浙南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地质灾害监测监控服务中心,与市发改委共建中国(丽水)两山研究新型智库,与云和、遂昌、龙泉等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社会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3.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更加完善。

2017年,学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教授,受聘名誉校长,引进王明教授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负责人。构建校地协同人才共享机制,挖掘本土人才资源,聘请本地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际陶艺家、文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和客座教授,被授予丽水市“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称号;深入推进“两全计划”,建立青年博士培育机制;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8人被列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立项建设6个创新团队,2位教师入选省151人才第三层次,8位教师入选丽水市138人才工程,其中3人入选第一层次人才。至2017年底,我校专任教师中教授91人、博士192人。

4.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制定出台和修订了《丽水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和《丽水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程》等制度。  

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丽水市人民医院、丽水市妇幼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签署了相关的专业合作建设协议,与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与市教育局共建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乡村教育研究院;与龙泉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青瓷学院。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丽水学院本科课程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开展“山区+”、“产教融合”、“新工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通过国家高等医学专业设置委员会审核;民族学、口腔医学、电子商务3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建设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5部。

创新创业教育快速推进,学科竞赛成绩喜人。与团市委共同开展“大咖归来,共筑梦想”创业活动周;主办浙江省首届“山海协作创新创业论坛”;2017年调整和新增校外实践基地60个,累计建成189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科竞赛立项119,立项数创历年新高;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98项。

5.学术期刊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丽水学院学报》新创设“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专栏,进一步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刊特色。2017年该专栏刊发学术论文9篇,促进了学报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6.国际、与港澳台侨交流合作亮点纷呈。

教育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学历留学生实现零的突破,共招收“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留学生150余名,其中学历留学生占比达77.4%。积极推动学校国际化战略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交流合作有机融合,争取到丽水市政府投入50万元设立“国际友好城市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协助市政府与柬埔寨签署教育援助合作协议,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全球首家“中国青瓷学堂”。

国(境)外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与瑞典耶夫勒大学的合作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从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向护理学科研活动拓展,合作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并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合作期限延长到2026年。与美国杰克逊维尔州立大学合作的国际商务专业顺利推进,首批学生赴美方交流学习。全年累计有53位学生分赴美国、韩国、西班牙、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有20余人次外方教师来学校为护理学、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授课。

国际学术交流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以“一带一路视野下侨商回归与浙江‘大花园’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华侨丽水论坛,积极参与丽水国际摄影节组织筹备工作,承担完成国际高校摄影联展暨摄影教育论坛,承办首届“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莲都国际研讨会、“两山”思想中美专家对话会等国际学术会议。目前有18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分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高校交流访学,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二、校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职情况

2017年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情况良好。学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支持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定、评议、咨询等职权。学校行政和学术委员会比较好地处理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职能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学术委员会工作。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学校行政以不同形式征询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委员们恪尽职守,工作主动,有奉献精神,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

1.学术委员会组织体系建设

完成学术委员会部分成员调整工作。因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根据《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第三条规定,经校党委提名和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对秘书长、副秘书长(增补1名)、成员进行了民主选举和调整。

成立学术规范委员会。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制订《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术规范委员会章程》,成立学术规范委员会。

制订《丽水学院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试行)》。为规范学术行为,依法依规认定和处理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促进学术研究健康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丽水学院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构建学术委员会校院两级管理工作机制。督促和指导二级学院健全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完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目前,各二级学院均已成立学术委员会,部分学院制订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初步构建了校院两级的组织架构。

2. 学术事务管理

2017年,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依章开展工作,努力发挥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秘书处先后受理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及市科技局40余类评审评议任务,组织相关专家,以会议评审、通讯评议等多种方式,评审评议项目642项(人次),邀请校内外专家评委542人次,完成校内外推荐224项(人次)。较好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人事、学科建设、硕士点申报、学风建设等系列工作。

受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委托,完成“十三五”校级重点学科的审议和5个省一流学科的年度检查,对优化学科布局和推进学校申硕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受人事处委托,完成省第五批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拟聘人员、省151第三层次、市138第一、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第五批省特级专家初选、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等人才项目候选人的选拔。

受教务处委托,对新专业申报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申报进行审议;对校级优秀教学骨干进行选拔;对财政项目、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校级重点建制实验室、省“十三五”暨校级师范教育创新工程、校“产教融合”、“山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项目进行推荐评审;对学校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教改课改项目等进行绩效评价和结题验收;对省财政项目实施方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增设专业方案等进行审议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受科研管理与地方合作处委托,完成省公益应用技术、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政专项等项目的评审推荐。

受团委委托,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项目的结题验收和评审推荐。

受民族学院委托,完成民族学高层次预研、国家民委民族研究等项目的评审推荐。

3.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

校学术委员会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环境。坚持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原则,严肃查处学术不端事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和配合,完善学术不端查处工作机制,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2017年,学术委员会共受理4起对于我校教师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目前对所有受理的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均按程序进行了调查和认定,调查报告和处理建议已按规定报送相关部门。

三、问题和建议

综上所述,学术委员会认为,2017年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战略清晰,改革重点突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十三五”开局良好。但未来发展尚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匹配度不高,优势特色专业明显偏少;二是学科建设对学校科研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中长期目标规划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彰显,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影响力等方面成果积累尚不丰厚,尤其是在建学科在省内外缺乏学术比较优势,不利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层次的提高;三是师资队伍整体学术水平不高,教师队伍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够优化,博士学历师资偏少,思想存在不稳定的倾向,领军型和应用型科研人才奇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数量不足,“双能型”教师队伍比例偏低;四是学科团队建设乏力,学科成员之间的合作不充分,学科成果分布零散,研究方向不够聚焦;五是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不足、科研经费总量偏少、高层次科研成果总量偏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能力不强。

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务之急是要正视发展中的困难和不足,理清办学思路,从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切实围绕学科布局,凝心聚力,着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稳妥推进和落实各项体制、机制改革。

学术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顶层设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优化战略格局。结合当前的学校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建立起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专业硕士学位点培育建设协同发展的策略,力争硕士学位授权取得突破性成功,力争学校办学层次有所突破。

.营造尊重学术、规范学术权力运行的良好校园氛围,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有效途径。完善和规范各项学术管理制度,制订《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努力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参与学术事务评价和咨询的能力,保障学校各项学术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是办学之根本,切实围绕学校未来发展重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科带头人培养为引领,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努力创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力度,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培育专业色,加强校地、校校、校企协同,更加精准对接地方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相关政策,大力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快速丰富课程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加强高层次教学成果培育。

5.加强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与指导;在出国进修与学术交流方面,对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予以政策倾斜,使其适时了解学科前沿,在学术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积极争取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师生学术视野,提升学科建设与专业硕士点培育建设水平。

结语

    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学术委员会肩负重任,各项工作都处于探索之中,从建立、运行到成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学术委员会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勇立潮头方显担当”为指导,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处理学术事务的能力,按照学校整体布局、围绕中心工作,完善学术管理体制、制度和规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和助推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