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钟昌典:服务山区教育获表彰

作者:校友办创建部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发布时间:2022-03-01浏览次数:1746


【人物名片】钟昌典,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我校(原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普师89级校友。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小学书记、校长,凤阳公办幼儿园园长。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温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在浙江省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乡,整整奋斗了28个春秋。2021年7月1日钟昌典荣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赴嘉兴参加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接受表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尤其是在边远山村,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小伙子钟昌典,刚从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我校办学前身学校)毕业,毅然选择到凤阳畲族乡学校就业。他说:我是山里来的孩子,我要回到山里去,这一呆就是二十八年。

当时,学校7个班,全校23名教师中,公办教师仅仅11人,其余均为代课教师。就这二十多名教师要承担6个村、1000多个家庭、300多个孩子的教育教学任务,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年满18周岁的他,面对着和他一样大小的72双如饥似渴的眼睛,面对乡亲们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他二话没说,主动承担了两个年段全部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工作兼班主任。当时的乡亲们十分疑虑:“这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有耐心教育孩子吗?他肯定是待不住几年就要往高处走了吧。”这话不假,凤阳畲族村如此偏僻落后,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

三年过去了,他渐渐与家长们熟悉起来,同孩子们感情更加深厚。家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位小伙子真不错,是位好老师。”乡亲们不但看到钟昌典坚持了下来,而且他那股子的认真劲,着实让人钦佩。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他自掏腰包,买了钉子、木料、锤子,维修破旧课桌椅及漏风窗户,将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那时交通非常闭塞,钟老师带领着同事们从八公里外的赤溪,挑着五、六十斤的课本,一步一步回到学校,筋疲力尽、浑身酸痛。那时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肯报名,钟老师主动帮忙垫付了学费,笑着对家长说:“日子总会好起来的,不能让一个孩子没有书读。”

学生陈法定是留守儿童,半夜在家中摔伤腿,时任三年级班主任的钟老师,闻讯后赶往陈法定的家中,背上他上医院看病,不仅垫付了医药费,还每天坚持接送他,辅导他作业。

在他的课堂,全体学生经常受到鼓励:“在我的眼里,你们是最棒的,只要认真学,你们就一定能行!” 在家长会上,他向全体家长郑重承诺:“我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有一点希望,我也一定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学生毛春强,调皮捣蛋,经常在学校与同学打闹钟老师没有抛弃他,而是发掘出毛春强乐于助人闪光点,经常鼓励,渐渐地该生恢复自信,一学期后,彻底改变了学习动力起来了,并通过努力迎头赶上了身边的同学



二十八年,从任课老师到少先队辅导员、政教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再到书记、校长,他一直承担着教学工作,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有人劝他,担任学校领导日常事务繁杂,就不要上课或技能课就行了,但他认为“老本”不能丢,依然深爱着“教学”,一来可以更好地与教师沟通,以身作则二来有利于深入了解教学,指导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仅在教学上钟老师一丝不苟,在他担任校领导时,依然尽心尽力,为学校争取到大大小小十几个工程项目,更新了学生的课桌椅和文体器材、添置了信息化设备、修缮了教学配套设施、新建了塑胶操场。现如今,学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真正成为畲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十八年,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他依然甘于寂寞、默默耕耘在乡村学校教学第一线,影响和带动着一批又一批新老同事。二十八年,变的是一茬茬学生,由稚气走向成熟,学校教师队伍里有了他的学生,学生里也有了他学生的孩子。2000年后,学校生源逐渐减少;2007年,全校只有186名学生;2019年,全校学生只有61人。就这样,二十八年,立于山顶上那一方三尺讲台,他风雨无阻,用二十八年的坚守践行最初的承诺,为山村的孩子撑起了一片最美丽的天空。20208月,组织上考虑到他年纪较大,决定调他到灵溪城区学校任教,年过半百的他却说:“凤阳的孩子们需要我,我不能离开……”家人们劝嘱,依然改变不了他教育的初心。

如今,就连周围几个村的乡亲一提起他,就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多亏了钟老师的一直坚持,让我们的孩子接受了教育,从凤阳畲族乡走出了大山。”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走出了大山,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28年的风雨沧桑,钟昌典老师初心。他就是一名园丁,是学生的园丁,也是教师的园丁,他始终站在山区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护着自己的理想,谱写着一曲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