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工作报告

作者:创建部门: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2-05-19浏览次数:383


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和《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的要求,校学术委员会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对校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职情况进行总结,对学校学术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校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职情况

学校党委和行政充分支持校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2021年校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职情况良好。

(一) 依法依章履行职责,成效良好

校学术委员会坚定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丽水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丽水学院学术规范委员会章程》《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丽水学院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试行)》等规章制度,严格依据章程开展工作,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咨询等职权,严格遵守程序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努力发挥自身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等学术事务中的作用。

全年召开全校教授大会1次、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2次、学术规范委员会全体会议1次。受人事处、科研与地方合作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的委托,邀请校内外专家评委388人次,组织实施33场、570项(人次)学术事宜的审议和认定。完成《学术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报告》。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事务中的审定、评议、评定、咨询等职能,委员秉承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职尽责,较好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人事、学科建设等系列工作。

(二) 加强自身建设,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2021年7月,通过自下而上民主推荐和全校教授大会选举,第三届校学术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在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暨第一次会议上,选举李俊杰为主任委员,亚明、彭兵为副主任委员,兰家诚任秘书长,何永达、许丽娟任副秘书长。校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的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强了学术委员会自身建设,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科学规范评审评议,注重以评促建

校学术委员会开展学术评价,在各类评审评议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建设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为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能力提供咨询和建议。

1、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受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委托,对我校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方案、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进行了审议,对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进行了推荐评审并提出建议,对省高教“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等进行了结题验收。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校学术委员会努力工作,为学校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2、科学研究与地方服务

受科研与地方合作处委托,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高校辅导员专项、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市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等课题申报进行了评审推荐并提出建议,对我校承担的市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校学术委员会立足服务“两山”战略和学校整体发展,围绕行业产业需求,严格把握学术标准,科学评审,努力做好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奖项申报推荐工作。在评审过程中,注重发挥同行评议的重要作用,重视教师代表性成果和参与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做出的实质性贡献,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确保评审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确保评审质量和效率,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内涵建设、提升科研和服务地方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师资队伍建设

受人事处委托,对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人选、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申报人选等进行了遴选推荐,对部分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术水平、学科归属等进行了评价和认定。校学术委员会高度重视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中努力落实教育部克服学术评价中“五唯”倾向的文件精神,认真把握各级各类人才项目推荐相关文件精神内涵,坚持学术标准的同时注重品德、能力、业绩,防止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注重挖掘人才潜力,确保推荐质量。

(三)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建设

校学术委员会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环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举报,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以“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原则”严肃查处学术不端事件。调查认定过程中注重部门之间的联动和配合,查处程序规范,查处办法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20212次开展对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认定,均形成书面调查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

二、对学校学术发展的总体评价和建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政策全面开启之年,也是学校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校学术委员会认为,2021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地方本科院校实际,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内涵建设,深化内部治理,提升办学层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十四五”开局良好。

以一流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点学科培育为抓手,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学校办学取得历史性突破,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教育、农业、护理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水平迈上新台阶。生态学、口腔医学、机械工程和民族学4个省一流学科(B类)通过“十三五”省一流学科终期验收。出台“十四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了8个一级学科或硕士点依托学科为“十四五”重点发展学科,资源配置逐渐向重点建设学科聚集,学科方向设立和特色凝练更为明确,重点发展学科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结合度与适配度进一步增强。

科研能力持续提,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学校在增大科研规模、提升科研层次、提高科研治理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科研管理成果集成设计思路初显成效,良性科研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成果有新突破。平台集聚功能逐步加强,学校科研辨识度日渐凸显,科研平台有新亮点。着眼统筹谋划和协同组织,科研项目层次、数量、经费均有所提升。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高。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升级优化科研管理系统等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1355”科研培育计划行动方案(2021-2025)》的发布着力于集聚资源、整体推进、打造高层次科研成果,为学校硕士点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专业、课程建设卓有成效,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音乐学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体育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完成认证专家现场考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卓有成效。4门课程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5门课程获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学科竞赛发展良好,实现了国家级奖项数和奖项级别的新突破。

人才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确定2021年为“人才年”,实施人才引进攻坚行动,以空前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成效显著。2021年全年引进博士71人,引进人才数量创历史新高。通过制订和落实《人才培育“135攀登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组织推荐优秀教师申报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积极推进教师实践锻炼等具体举措,学校人才引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才是发展第一动力”的意识更为深入人心、成为共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为学校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校学术委员会认为,2021年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科研与服务地方能力、师资队伍结构、办学保障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此同时,学校发展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不足。

1.人才资源匮乏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首要资源,要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梯队不够完整、结构不够合理,是制约学科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要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学术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继续做好顶层规划,在厘清现有师资结构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区位优势和学科发展方向,以构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团队为目标,科学规划引才方向、精准引才。科学核算人力资源效益,优化考核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打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落实人才“引育”机制,在可配置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既要重视人才引进也要重视校内既有人才培育,“外引”“内培”两手抓,维护团队稳定、激发团队活力。

2.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实力不强,建设一体化程度不够高。学校要继续围绕区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办学、创新兴校。植根地方、依托地方,深挖区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

要继续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顶层设计。要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建立学科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全面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体系,聚焦方向、积累成果,努力规避不利因素,建立学术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专业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办好高质量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清晰规划、准确定位,寻找特色亮点,增强竞争实力。

要持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学科建设要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要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推进专业优化,推进学科资源向专业建设进一步开放,加快学科建设成果向专业、课程建设成果的转化。学科与专业之间要加强联动,构建一体化共享式科研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能力。我校总体而言高层次科研项目总量、经费总量、高层次科研成果总量偏少,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整体规划、统筹推荐和前期培育,提高地方服务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4.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还有待完善。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主动对接企业和地方,构建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行机制,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合作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提升服务地方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学术委员会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和学校发展现状,学校党委行政正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责任担当、以一往无前的巨大勇气直面学校发展深层次问题,践行“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的丽院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探索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必将有效推进学校改革向纵深发展。校学术委员会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校行政的有力指挥下,我们一定能够应对和解决面临的任务、困难和挑战。办一所“让丽院师生更自豪、让丽水人民更满意”的大学的奋斗目标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校学术委员会必将继续不忘成立之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履职,依法行使学术权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完善学术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参与学术事务评价和咨询的能力,营造尊重学术、规范学术权力运行的良好学术氛围,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上继续发挥作用,保障学校各项学术事业健康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