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高校工业设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广以创意先导带动制造业发展理念,尝试以设计转化助推企业产品线升级的竞赛路径,也为2024年10月下旬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的第十六届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做好选拔,经研究,决定开展丽水学院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暨浙江省第十六届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丽水学院教务处
承办单位:丽水学院工学院
协办单位:丽水学院工业设计系
竞赛办公室设在工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办公室
二、竞赛内容
2024年竞赛分为:主题赛道与产业赛道。
(一)主题赛道
赛道主题:“新移动·新生活”
“移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新常态,人们因工作、生活、学习、休闲、消费等不同诉求,无时无刻不处于“移动”之中。新的智慧型社会技术系统的不断涌现下,“移动”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位移这一传统概念,演化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生活状态。技术弥合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
移动生活方式正在型塑着我们的世界,由此而伴生的产品、交互、服务、体验、场景等元素也呈现新的模式,构建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新关系。本次工业设计大赛要求基于“新移动·新生活”这一主题,针对出行情境下的产品(服务)新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可聚焦智慧交通、时尚文旅、城市设施……解决方案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也可以侧重交互设计或服务系统等(但均需包含相关硬件载体作为核心触点),基于多维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加自由、便利、人性、人文、自然的出行体验。
(二)产业赛道
赛道主题:“设计+产业”
立足浙江省优势产业基础,通过“设计+产业”的模式,推进学科竞赛与地方产业的密切融合和双向发展,在提升竞赛作品针对性与落地性的同时推进对地方产业的创新支持与设计提升,实现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共享共赢。
本届竞赛设立产业赛,具体要求详见产业赛道细则。
三、参赛对象和形式
丽水学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以组队形式参赛,每组人员不超过3人,每组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
四、竞赛时间
校赛评选将于2024年6月中下旬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浙江省决赛将于2024年10月中下旬进行。
五、竞赛要求
(一)参赛要求
参加初赛时只需提交版面大小为 A3 横版(420mm×297mm),分辨率为 144dpi,色彩模式为 RGB 模式的 jpg 格式电子文件,供专家评委网络评选。每件参赛作品只能提供一个(横构图)版面,版面内容包含主题、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及说明文字等。
参加省赛的作品包含版面电子稿和电子演讲稿, 版面尺寸为 800mm×1800mm 图幅,竖构图,jpg 格式,分辨率 144dpi。每件参赛作品 提供不超过一个版面,版面内容包含主题、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及说明文字等。电子演讲稿的格式可以是PowerPoint或者 Video(MP4)的形式。
进入省赛的作品均须提供样机或模型,实物体积不大于1立方米。样机或模型制作经费由各校全额支持。复赛作品需自备电源,展示现场不单独提供电源。获奖作品将在秘书处单位展厅展示陈列,并逐步推进省内巡回展示。
为保证本次大赛评选的公正性,参赛作品、版面和电子演讲稿上不得出现作者所在单位、姓名(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作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等个人信息资料,违者将做无效作品处理。
所有参赛作品内容需要符合本届大赛的主题范围,必须是本次竞赛期间完成的原创作品,作品未在报刊、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公开发表,未参加过其它比赛,参赛者须保证对其参赛作品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无仿冒或侵害他人知识产权行为。
(二)评选标准
1.创新性(40分):围绕主题,通过对社会、城市环境、人的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分析来挖掘新的生活方式构想,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通过整合现有技术,寻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市场机会。强调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现设计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而努力。
2.市场性(20分):正确理解大赛的主题主旨,有效与本省市产业经济结合,有效与当前社会生活问题相结合,尽量保证设计成果的社会惠及面广,倡导了正确的设计价值观。
3.可行性(20分):为配合大赛主题,设计者应关注设计创意与当前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当前技术条件和技术限制,可进行批量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前景好。产品创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探讨技术层面实现的可行性,以及最终方案的达成度。
4.表达清晰性(20分):产品的效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表达清晰。
六、奖项设置
校内选拔赛竞赛参考省赛获奖比例:设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20%,优秀奖15%。各奖项颁发丽水学院教务处盖章的相应证书或奖杯。
省赛参照本届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获奖奖励办法要求执行。
获得省赛奖项的作品不可兼得校赛奖项。
七、对参赛队的几点要求
1. 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联合组队参赛,要求参赛队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 组队报名后原则上不得中途更换队员;
3. 凡报名参赛,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设计作品,否则按弃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