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未来】在推动现代化新丽水建设中谱写科研工作新篇章

作者:创建部门:科研与地方合作处发布时间:2024-09-03浏览次数:662

【编者按】8月14日,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支持丽水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实施高校内涵提升行动、校城融合发展行动、校企智慧共融行动等三大行动十项目标,全力支持丽水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丽水市不断开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丽水新篇章提供智力支撑。我校将锚定“到2030年更名大学”的总目标,高质量落实完成《意见》各项任务目标,不断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完善办学条件与设施,增强社会影响力与认可度,早日实现丽水人民的“大学梦”。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丽水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若干意见》要求,科研与地方合作处聚焦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级,为加快推动现代化新丽水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改革驱动,在科研内涵提升上探索“丽院模式”

学校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办法,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努力实现科研工作整体优化和迭代升级。

实施“1355”五年科研培育行动,安排专项经费,整体推进100个科研项目、30个科研团队、5个科研平台和5个科研成果奖项培育,为集聚科研资源重点打造高层次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2023年以来已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其中2024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创历史新高;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省部级科研平台增至9个。

实施“科研一件事”目标任务责任制,推行“四张图表”组织工作法,加强战略目标引领,强化校院联动机制,增强学院主动谋划意识,推动重大科研目标的突破。教师教育学院卓么措教授的著作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获奖数仅4项;中国青瓷学院周莉博士的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药平台完成柳叶蜡梅饮料“龙茶令”的配方研制、食品批号获准、企业引进和生产线建设。

实施“科研一张表”内部治理改革,开展基于分级认定、分类管理、分层奖励的制度体系重塑,强化数字赋能科研全周期全流程服务,探索教师科研画像建设,持续推进“科研一张表”应用场景建设,助力科研“大兵团”作战。我校“科研码”入选浙江省高校数字化改革成果巡展。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构建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拓展实施学术团队培育计划、青年科研人才科研结对计划,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合作,集聚科研资源重点冲击国家级科研奖项。


同频共振,在校城融合进程中发出“丽院声音”

学校秉持“校城命运共同体,全校服务全域”理念,围绕赋能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1315”特色产业链、“15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等省市重大战略,立足丽水、服务丽水、贡献丽水,讲好丽水故事,发出“丽院声音”。

开展“高校+县域”融合发展行动,面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需求,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制定“一县一策”服务方案,已先后与龙泉市、遂昌县等签订新一轮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经开区、莲都区、缙云县等签订共建政产学研平台协议,把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融入县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我校与龙泉市人民政府签订“1+3”合作协议,其中共建的丽水学院龙泉研究院围绕汽车空凋零部件、青瓷等主导产业需求,10多个跨学科团队长期活跃在龙泉,攻克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成套装备、建筑装饰用大规格青瓷板等关键核心技术;共建的龙泉城东小学校园文化品牌特色鲜明,学生素质显著增强,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开展“学院+部门”融合发展行动,积极引入行业资源共建特色二级学院(科研机构),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共享、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互促共进。已先后与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市教育局等签订共建学院(平台)协议。学校与市教育局共建教师教育学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批优秀师范毕业生,留丽率逐年提升;成立丽水市中小学(幼)教师干部培训中心,承担“绿谷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名校长和名教师336名,近50%的培养对象实现了个人进阶,71.47%的培养对象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名家等“绿谷名教师”,助力丽水正高教师和特级教师大幅增长;相关工作在《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刊出报道,入选2024年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开展“智库+重大战略”融合发展行动,面向市域重大战略需求,增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咨询能力,多出“好点子”,出好“金点子”。已先后建立浙江省社科重点新型专业智库、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机构。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入选新一轮省级之江科技智库研究基地、第四批省级社科之家,成为省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理论研究类唯一的典型案例,获正国级批示1项,完成省委主题办约稿60余项,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实施“丽院”教育科技人才赋能“浙丽”战略行动,实现“全校服务全域”“一个学院对接一个部门”“一个智库服务一个战略”的校地合作全覆盖。


问需而为,在校企智慧共融上展现“丽院担当”

学校构建“学校布点、学院建点、团队进点、博士驻点”四级联动服务模式,面向丽水“5+5”现代产业集群,深耕生态工业特色产业链,主动对接,广摸需求,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穿梭企业车间、躬耕乡村田野,展现一个个“丽院担当”的生动故事。

推进政产学研平台共建,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构建服务产业长效载体,已先后共建政产学研平台20个,其中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已覆盖市域半导体、经开区滚动功能部件、缙云现代装备、庆元竹木家具等10个“1315”生态工业特色产业链,助力产业转型提升。2024年共建首个实体化研究院——丽水学院缙云研究院,打造本地高校实体化研究院特色发展路径,协同构建“编制在学院、工作在研究院、考核在缙云”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共育新模式,协同构建“校企联合出题、教师带学生驻企、研发招才同步”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协同构建“集聚资源促产业集群发展”校企联合共性技术攻关新模式,未来五年将吸引高层次人才40名、实习实践学生1500人、毕业后留缙就业学生450人,攻克核心关键技术10项。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丽水学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推进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改革,促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成果创造和转化。2024年,已新增授权专利16项,签订成果转化(许可)合同31项。我校张蕊华教授牵头在经开区建立滚动功能部件控制技术与智能装备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基地,完成高精度滑块平行度智能检测仪等10余台装备研制,并将相关30多项发明专利“先用后转”免费许可给50多家相关企业使用,协同企业获批省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重点项目3项,填补多个国内行业空白。

推进技术服务提能升级,多措并举鼓励科研团队走出去、沉下去、驻进去,深耕产业一线,长驻工厂车间,凝练共性技术难题,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持续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今年二级学院领导带队组建22个团队,走访丽水企事业单位100多家,摸排技术需求100多条。持续深化实施“百名博士下基层”工程,入驻企业博士创新站43家,领衔丽水市10个“百博助百企”科技服务团、7个产业科技特派团和8个工业特派员团队,100多名博士长期驻点工厂车间,解决企业实际难题。2024年,已新增技术开发(服务)合同90项,到账经费2500余万元,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低空数字化应用、合成革新材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评估、地方史志编撰、人文经济、文化传承等领域打造服务品牌。

学校将以产学研平台牵引共性技术研发、技术难题攻关、应用对策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高能级社会服务项目,主动设计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产出典型案例、创新技术、重大装备(产品)等标志性成果。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四个面向”战略指引,做强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推动现代化新丽水建设中谱写科研工作新篇章。


【责编:唐蓓芳;二校:何蕾;终审: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