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评估地方性法规实施效能,助力革命遗址保护法治化进程,6月30日至7月30日,我校全过程人民民主调研团围绕《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的立法后落实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与评估活动,系统收集了条例执行效果的一手资料,初步形成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评估意见。
本次调研活动以立法后评估为核心,旨在检验法规落地实效。团队首站抵达黄景之律师事务所。实践团队系统性学习了《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的立法背景、国际局势、三年来实施成效及本次立法后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思考探讨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实践课”。团队成员向党旗宣誓,沉浸式参观了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深刻感受其承载的红色记忆与法治萌芽。
7月5日,团队分组前往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浙西南革命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刘祠堂背作为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人流量大且人群构成多元,是问卷收集的主要阵地。成员严格按照社会调查规范,面向游客、遗址周边社区居民、属地管理人员及商铺经营者等多元主体,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分队则在普法模式上发力,采用互动式普法模式。律师与调研队员组成的“移动咨询台”现场解答了市民关于“非国有遗址修缮补助”等23条具体关切问题,将普法宣传与民意收集紧密结合。
7月25日,调研活动进入评估反馈的关键环节。团队受邀走进丽水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全程列席由丽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部门座谈会。会上,成员专注听取了市府办、市广旅体局、市党委研究室、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和市发改委等主要职能部门关于条例实施近一年来的工作汇报、面临困难与典型案例分享。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各部门职责边界、执法协作机制等讨论焦点,依据《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对相关部门提出相关问题,更系统深入地了解该条例的落实情况。
本次全过程人民民主调研团的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响应了国家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的号召。通过亲历立法原意的追溯、法规条文的现场验证、多元主体的意见征集以及政府部门的座谈研讨,成员们不仅直观触摸了地方性法规从文本走向实践的生命力与面临的挑战,更切身感受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立法与实践评估中的具体运行机制和强大生命力。
【责编:潘婷;二校:张文明;终审: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