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双向奔赴

作者:地方合作处、人事处创建部门:地方合作处(校友办公室、继续教育管理处)发布时间:2025-09-16浏览次数:125

“我公司最新研发的产品即将亮相北京两用展,‘科技副总’政策让企业受益良多。”浙江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感慨到。这是我校苗义高博士在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今年以来,学校贯彻落实上级人才交流共享行动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系统创新人才流动实施、管理和激励机制,遴选35位“科技副总”入企和63位“产业教授”入校,构建了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技副总”入企:以才兴业、赋能创新

走进浙江乾麟缝制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科技副总”游张平博士轻车熟路地介绍起生产工艺和产品参数。今年已是双方合作的第12年了,企业打破了高端电动工具由美日德长期垄断的现状,从代工企业成功转型浙江省隐性冠军企业,教师也评聘为社会服务型教授。游张平表示:“担任‘科技副总’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和企业持续加强合作,实现更多国产替代。”

 “苏勇君博士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而且对于整个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精美铝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经过近10年的合作探索和实践,“利用热剥皮替代冷铣加工铝合金铸锭技术”“深井炉改造技术”两项成果已成功在企业应用,电能节约400度/铸锭,天然气消耗下降10 m³/吨。

像苗义高、游张平、苏勇君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学校持续实施“百名博士专家驻基层工程”,140多名教师长期驻点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企业共成长,现在又成为企业“科技副总”继续深化合作。

黄伟林博士2023年底加入丽水学院,迅速与浙江臻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结缘,结合其20年德国留学工作经验,在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后快速攻关新能源汽车滤清器干式密封性检测技术,原本5分钟检测流程压缩至30秒,检测精度提升数十倍,产品合格率提升 12%。企业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合作成效超出预期,下一步将联合申报市县联动科技项目,加大研发投入。”

夏悦怡博士2022年底入职,次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擅长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的复杂体系方法开发及应用研究,浙江黑钻秋炫食品有限公司主动邀约其担任“科技副总”,负责品种筛选、配方优化等,助力企业研发出树莓酒、树莓茶等系列产品。今年又获批博士创新站,持续开展树莓营养物质检测与研究。

针对黄伟林、夏悦怡这样的“新兵”,学校坚持开展暑期“大走访大调研大解题大服务”活动,二级学院领导带队赴企业对接,帮忙引进人才快速融入企业。同时优化二级学院、人才考核要求,加大社会服务工作比重,激发主动性。

浙江贝尼菲特药业有限公司在松阳“江南药谷”建设三叶青GAP种植基地,与汪冶博士牵头的松阳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市派产业科技特派团开展合作共建,担任“科技副总”后实施组团式服务,联合获批丽水市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实施中医药方开发与转化应用重大项目,正在推动猴头菇液态发酵工艺研究。

宇恒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董事长和生态学院院长互聘为“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集聚二级学院相关学科专业资源,在企业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方位开展教育、科技、人才等合作,在磷酸铁锂电池MOF改性隔膜等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面向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学校探索“以老带新”组团式服务模式,结合产业科技特派团、百博入百企服务团等载体,探索与企业建立“教科人一体化合作伙伴”,全面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地方合作处负责人介绍,推进“科技副总”制度是丽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加快创新丽水建设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百名博士专家驻基层工程”,推动更多“科技副总”入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产业教授”入校:以业促教,反哺育人

今年,我校牵头申报的全省航空金属管件弯曲成形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实验室整合原有高校和企业2家重点实验室资源,由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级“产业教授”林伟明领衔,组建校企联合研究团队。目前已联合申报发明专利6项(其中以丽水学院为第一单位3项),并共同谋划在企业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林教授和其企业的加入,契合本次实验室优化重组导向,进一步强化了实验室研究特色,是成功获批关键要素之一。”原实验室负责人表示。

浙江容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恳被学校聘为“产业教授”,他利用其在工业级无人机及低空数字化领域多年从业经验,积极倡导和推动计算机相关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今年由我校牵头,11家单位参与共建的低空经济联合创新中心成立,集聚各方“产学研用金”资源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的创新联合体。

像林伟明、陈恳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学校利用“产业教授”载体,落实“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要求,探索“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机制,共同推进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搭建校企协同育人载体,去年以来我校获批省级平台4个、市级平台19个,建立实体化研究院3个。

在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研发部经理卢勇波作为“产业教授”正指导机自21级学生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他主动安排了10余名本科生在企业实习1年,而且摒弃“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传统观念,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产品创新研发等内容融入实践实习环节,精细设计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真题真做”。

像卢勇波这样的企业技术专家,擅长把企业研发真实场景转化为实践教学素材,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去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工科振兴计划”,积极推动工科毕业生集中实习,仅在缙云县,我校安排在7家“产业教授”所在企业的实习生就达到35人,在企就业15人。

近日,我校中医药与健康等微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双千”计划,《中药分析学》等7门课程建设邀请了浙江维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吴建明、浙江贝尼菲特药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丽薇、纳爱斯集团副总监雷松亮等“产业教授”作为企业课程负责人参与,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录制线上课程等,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浙江金尔泰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游小卫作为浙江省高技能领军人才,被聘为“产业教授”后,积极推动“传统木制技艺+现代科技技术”应用于高校专业教学,合作开设微专业《非遗活化与AIGC文旅应用》,参与共建产教融合课程《三维建模》与《三维动画交互设计》。他表示:“能把企业多年来的产品研发实践,转化成教材中的文字和课堂上的案例,对我个人而言是另外一种新奇感和成就感。”

游小卫等“产业教授”的加盟,为学校正在推动的微专业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充分发挥微专业“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交叉性”优势,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

人事处负责人介绍,推行“产业教授”制度是打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壁垒,构建产教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举措。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产业教授”制度走深走实,重点构建“产业课程库”动态更新机制,完善产业教授授课制度。

当高校的智慧之光点亮企业的创新之路,当企业的真实案例反哺高校的教育教学,“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正在为丽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丽水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注入强劲动能。

  

        【责编:刘丹华;二校:张文明;终审:何蕾】